了解我國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各個朝代的服飾都不一樣。
而有些古代的服飾袖口卻異常的大,而這也恰好成了他們的「儲物袋」。
不禁令人疑惑,這麼大的袖子為何能裝東西還不掉?
看過古裝劇的人應該并不陌生,
古人的東西也就放在三個地方:「腰帶里」、「懷里」和「袖子里」。
前兩個還能理解「袖子里」是什麼原理?
為什麼古人在縫制衣服的時候不能專門留一個口袋呢。
說到這個問題其實還是跟衣服的材質有關,因為大多數是麻布。
所以基本上沒有什麼彈性,加上制衣的工序本身就非常麻煩。
所以對于口袋這種東西也不是必要的,所以基本上也就沒有口袋。
而他們如果真的有什麼需要隨身攜帶的物品,
一般也都是放置在寬大的袖子里。
袖子里面的空間可以說是十分的大,基本上什麼東西也都能放下。
那麼在那個時候他們沒有手機沒有也沒有女生隨手的補妝物品,
他們到底會裝些什麼東西呢?有些物品簡直讓人意想不到。
在《紅樓夢》里薛寶釵用來裝扇子,可謂很是神奇。
不僅放在袖子里毫無發覺甚至還能正常行走,更為離譜的是還不會掉。
在《水滸傳》里戴宗隨手就揣了一封信進去。
這看起來似乎都很正常,但接下來的這一舉動簡直不敢相信。
在《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有一句話,描述的是一個人名叫朱亥。
他將高達四十斤重的大鐵錘放進了袖子里。
簡直讓人想都不敢想,先不說能不能放的進去。
即便就是放進去了,這麼重的重量不會把袖子撕扯爛掉嗎?
而我國的服飾又是如何發展到這種程度的。
我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在這其中誕生了二十多個朝代。
且每個朝代又有著自己的獨特個性,不論是在文化還是在服飾上面。
多多少少都糅合了當下時代的特色,那麼古代的衣服是如何制作的呢?
古人的衣服一般都是使用棉、麻和絲等面料制作而成。
而這也僅僅只是制衣做衣服的第一步而已。
選好了合適的布料以后接下來就要進行剪裁。
然后使用手工縫合的辦法進行縫制,尤其是在縫制的時候還要格外的用心。
在當時還并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縫紉技術,只能用人工一針一針的縫合。
可以說這在一定程度上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可見在古代一件成衣的產出是多麼的不易,所以在古代時有許多的職業繡娘。
要說衣服的起源是在什麼時期,那還真沒有個固定的朝代。
只能說是隨著朝代的發展,人們審美和當下經濟的發展演變了不同的服飾。
不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古人的思想一直都在進步。
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是上衣和下衣縫合的,特點就是長衣大袖。
服裝的構造也分為交領、右衽、系帶和寬袖。
整體看上去可能會有些繁瑣,到了秦朝似乎并沒有產生多大的變化。
但是在顏色的穿著上有著不一樣的規定,
黑色主要是是達官顯貴才能穿的顏色。
在那個時候以黑為尊,在咸陽宮的遺址中可以看出。
而在漢朝時期衣服款式發生了變化,曲裾、襦裙、襖裙等服裝層出不窮。
衣著穿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后代衣著的變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大多數後來服飾的出現,多少都跟漢朝有著一些相似的地方。
而在這其中也不難發現一個問題,無論是哪個朝代都有一個特點。
基本上它們的袖子都是寬大的,并且在衣服上都沒有口袋。
也不免令人感到好奇嗎,既然東西放在袖口里為何不會掉呢?
因為沒有口袋所以在設計衣服的時候也是非常的細心。
我們能想到的事情,早在幾千年的時候古人就已經想到了。
他們在設計衣服的時候就會提前預留好位置。
通常都是在受能夠自由伸縮的地方進行開口,其余的地方都枝縫制起來的。
可能在影視劇上我們很少能夠看到,但不容置疑的是在古時袖口就這樣的。
而這樣做的目的也只是為了防止東西掉落而已,真正的玄機還在里面。
他們會在衣服的內側靠近手肘那里縫制一個「隱形的口袋」。
這樣一來在外面似乎我們看著是放進了口袋,實則是有個口袋。
更何況在古時服飾的袖子也有著不同的樣式,分下來可以有7種。
而其中最能夠裝東西的袖子就是琵琶袖和垂胡袖。
那麼可能也會產生疑惑為什麼廣袖不能放東西?
其實倒也不是說不可以,只是因為廣袖的袖口不太一樣。
如果想要當做收納的口袋也不是不可以,
那麼就要在里面多穿一件琵琶袖了。
這樣就可以當做是廣袖收納東西了,或者是在里面在另外縫制。
不過在古代他們一般也沒有什麼東西用得著必須要放的,
更何況像這種大袖子的服飾也只是有錢人穿,普通百姓還要干農活。
穿著也著實是不太方便的,而有錢人家身邊也會有仆人啊。
不是什麼重要的東西也輪不著他們自己拿,即便是放也是一些小玩意。
基本上沒什麼重量感覺不到存在的東西,就比如信之類的。
古人裝東西的方法看上去的確是非常的智慧,但同時也并不是那麼的方便。
發展到如今已經成了衣服上的標配,不管怎麼說還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而我們也就不必為了古人去操心了,說白了我們經歷的古人也早就經歷過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