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造就了許多軍事上、政治上的謀略,有的雖然有效,但是被認為是「陰謀詭計」,上不得台面。
但是有一些卻被看作是「明牌」,讓人明知道施計者「有詐」,但是不得不往里面跳,這就是所謂的「陽謀」。
有的「陽謀」被人連番用了兩次,卻依舊無人破解,甚至被日本人學了去,有的現在看來,依舊讓人嘖嘖稱奇啊!
它們是什麼呢?
提到陽謀,就不得不說管仲了。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重要的政治家,在齊桓公的支持下,他在齊國境內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使得齊國的國力飛速提升,逐漸在幾個諸侯國中拔得頭籌。
這些改革中,最為著名的一條就是「尊王攘夷」之計,這是一條出了名的陽謀,具體就是尊奉周天子,代替天子處理各種外來入侵勢力和反叛勢力。
也許以我們現在的目光來看,這件事不是應該的嗎?
諸侯不應該為天子服務嗎?其實在當時,中央集權并沒有那麼集中,諸侯國在自己的封地內都有很強的自主性,連周天子都管不到。
但是,管仲建議齊桓公要尊奉周天子,并且打著「維護大周」的名義四處打擊外來者,樹立齊國自己的威信。
就比如當時有個少數民族襲擊燕國,燕國不敵就趕忙向其他國家求助,這個時候齊國軍隊就出動了。
雖然齊國嘴上說的是維護大周,但是真正做的是賣燕國一個人情,并且讓這些小國看到自己的實力,沒過幾年,又有外族攻打邢國,齊桓公再次故技重施。
正是在這一政策下,齊國逐漸成了各諸侯國的「老大哥」,等到周天子式微,天下分崩離析之時,許多小國家都選擇投靠齊國,這也再次壯大了齊國的勢力。
如果不是齊桓公後來的幾個子孫不爭氣,把家底都敗完了,靠著這份先天優勢,統一六國的還真不一定是秦國。
「尊王攘夷」能有多厲害呢?這個陽謀直到幾百年后的東漢,曹操也用得風生水起。
我們都知道漢末的時候,整個中央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下面的幾個諸侯國之間相互攻打,只為爭得「正統」之位。
然而,此時正兒八經的大漢天子漢獻帝只能倉皇逃出都城洛陽,在路上,他遇到了剛剛在北方崛起的軍閥曹操。
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自己身邊,對其按照帝王之禮小心照顧,但是對外宣稱己方承蒙圣意,乃漢室正統,其他擁兵自立的諸侯王都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果然,這一招「尊王」發揮了效力,無論是豪杰大儒,還是平民百姓,都認為曹操這方才是正兒八經的「朝廷」,紛紛趕來投奔。
就這樣,曹操一邊扯著「漢獻帝」的大旗,一邊靠著自己手上的武力征伐,先后擊敗了呂布、張繡等人,後來又與袁紹開戰,基本統一了整個北方。
眼看著曹操的名聲和勢力越來越大,劉備和孫權自然就開始著急了,但是憑借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與曹操抗衡,所以也就有了後來的聯合「討伐漢賊」。
曹操所用的這一計與管仲、齊桓公的「尊王攘外」其實是同一個,這個計謀不但好用,甚至還被日本學了去,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嗎?
在古代日本很長的一段時間,政治長期被幕府所統治,幕府是日本古代的軍事權力機構,權力甚至一度凌駕于日本天皇之上。
但就在江戶時代末期出現了變故,首先是國內民生問題嚴重,其次是外敵入侵,幕府統治僵化,日本民間展開了「尊王攘夷」的風潮,反對幕府統治。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幕府不得不放棄對政治的操控權,將權力還給天皇。ADVERTISEMENT
除了「尊王攘夷」這項陽謀,還有什麼陽謀至今無解呢?
漢朝剛剛建立起來的時候,劉邦給劉家的子弟實行的是封國制,給予地方的權力越大,底下諸侯王的野心也就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了漢景帝時期著名的「七國之亂」。
要不是周亞夫帶人力挽狂瀾,平息了這場叛亂,恐怕漢朝沒兩年就要走向分崩離析的結果,但是「七國之亂」平息后,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地方的權利依舊很大ADVERTISEMENT
這個人叫主父偃,他建議道,現在的諸侯王們動不動就好幾個老婆,兒子有十幾個,但是只能長子繼承王位,這對其他的兒子來說有點太不公平了。
明明是親骨肉,但是卻一點土地都分不到,這并不仁義,陛下可以出台一個政策,讓那些沒有繼承資格的庶子們也能分到土地。
主父偃這一招不可謂不高明,將諸侯國境內一整塊土地瓜分給各個兒子,形成小的「諸侯國」,等到小「諸侯國」的領主有了孩子,土地又進一步被瓜分。
就這樣,地方的權利被一再削弱,對中央的威脅也就不復存在了,那些被封到土地的庶子們對漢武帝自然是千般感激,很少會有不軌之心。
也有人提出質疑說,那些諸侯王們難道不能不分家嗎?就不能聯合上書拒絕這個政策的推行?
首先,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的時候,用的理由非常地仁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這群諸侯王想拒絕也找不到完全正當的理由。
其次,除了個別無權無勢的,大部分的庶子母家都是諸侯國境內有名有姓的大家族ADVERTISEMENT
以前仗著祖制,嫡子可以一個人獨享繼承權,其他家族也不好說什麼,現在又有新的「方案」,這些庶子們背后的母家勢力難道不想爭一爭?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雖然此時的中央權力不夠集中,但是漢武帝所掌控的軍事實力十分強悍,這些諸侯王如果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是不敢跟上邊「碰一碰」的。
這些諸侯王們能不知道漢武帝的目的嗎?當然知道,但是他們沒有辦法,只能捏著鼻子接受了,這就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一條「陽謀」,那麼我國還有哪些「陽謀」呢?
接下來這個「陽謀」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戰國魏武侯去世時,國家權力交替、時局動蕩。
這邊人家君主尸體還沒涼透,那邊趙國就開始趁火打劫,將原本歸屬魏國的小國中山據為己有。
魏惠王上任后,他在聽聞原本屬于魏國的土地被趙國占領后,也是怒不可遏,于是任命龐涓為大將,發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一解失地之恨。
趙王在聽聞魏國要攻打邯鄲后也是一驚,立馬向齊國求助,并承諾若是齊國能解趙國之圍,愿將中山讓與齊國。齊王答應下來,并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
當田忌和孫臏兩人在商議該如何行動時,田忌認為應當火速趕赴邯鄲,解救趙國之困。
孫臏笑道:「若是直接參與爭斗,恐怕兩敗俱傷,不如抓其要害,攻打魏國迫使魏國大軍撤回,這樣不僅能幫助趙國,還能免得自己軍隊損兵折將。」
田忌一聽有理,欣然采納,果然不出孫臏的神機妙算,魏將龐涓立馬率大軍撤回,趙國的圍困也隨之解除。
孫臏的思維巧妙,出奇制勝,圍魏救趙也成為孫臏的經典戰役,被后人譽為「最無解的陽謀之一」。
俗話說「亂世出高人」,很多古代有名的智謀都誕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在這個時期還有一個「陽謀」,直接加速了秦統一六國的步伐,你知道是什麼嗎?
這個時間主要牽扯有當時的三個國家,分別是秦、趙、韓。
此時已經到了戰國時代的末期,曾經與秦國有著一戰之力的齊國,因為五國伐齊的緣故迅速衰落,但是趙國卻因為胡服騎射,軍事實力迅速上漲。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在當時鮮有敗績的秦國軍隊就曾被趙國給打跑了好幾次,但是都是小規模的戰爭,還沒有到最后的「決戰時刻」。
很顯然,當時秦、趙兩國都沒有信心能夠完全打敗對方,都各自留了一手,維持著表面上的「平衡」就被一個國家、一個人給打破了。
隨著「遠交近攻」的戰略指導思想,秦國有意東進拿下與自己相鄰的韓國,并拿下野王地區,野王一丟,韓國的上黨郡徹底與韓國本土切割開。
韓國當時的君主非常識時務,表示愿意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換得秦國撤軍,但是上黨郡的郡守馮亭卻不愿意接受秦國的統治,索性把水攪渾,私下聯系趙國。
上黨雖然對弱小的韓國不算什麼,但是對趙國來說,卻是阻擋秦軍的一個屏障,所以趙國絕不會看著上黨落入秦國之手,就算與秦國開戰也在所不惜。
于是馮亭就賭趙國會出手,這樣就可以借力打力,思路倒也沒錯,但就是押錯了寶,秦、趙開戰的結果是,趙國慘敗,秦將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馮亭也戰死。
從那以后,秦國的軍事實力一騎絕塵,再也沒有國家能與之抗衡。
其實比起陰謀在暗中使壞,在人背后捅刀子,陽謀在光天化日下實行,使得對方哪怕心知肚明,卻又不得不進入我們想達到的境況,這樣的計謀更顯得棋高一著。
這些光明正大而又巧妙高明的陽謀,都是古人心血和智慧的結晶,其中蘊藏著不少人生道理,值得我們后人加以學習運用。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