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我國的美食種類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多的。
什麼煎、炸、炒、煮、鹵等等,各式各樣的烹飪方式讓人看花了眼 。
這些烹飪方式都離不開鍋的存在,如果沒有鍋,也就沒有這多樣化的美食。
要知道,我國鐵鍋的歷史距今已經大約有2000年。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祖先在此之前是沒有用過鐵鍋烹制食物的。
那麼,古人沒有鐵鍋時,都是用什麼做的飯呢?難不成全靠清水煮?
其實,上古時期的人們是不會用火的。
那個時候的祖先們都是大口吃生肉,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行,對于食材的味道沒有任何要求。
但到了舊石器時代,人們開始學會用石頭加工后制作成工具。
例如石頭手斧、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等等,甚至還有專門用來做飯的石板。
我們的祖先在石器時代也會了鉆木取火,生火后他們會將狩獵而來的獸肉插上木棍在火上烤制片刻,便能得到香味濃郁的美食了。
經過火烤制而成的肉類,不僅降低了人們吃生肉患病的幾率,還能提供人體需要的身體熱量。
漸漸地,在舊石器時代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化。
人們還學會了種植蔬菜以及谷物,這大大提升了飲食的豐富性。
畢竟在沒有種植出蔬菜前,人們一直都以獸肉為主,
也正是因為人們種植出了蔬菜、谷物,但因其和肉類不同,若是直接放到火上烤制顯然是不行的。
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想到了用石頭或者是陶土制作出能夠承載蔬菜和谷物的炊具。
例如罐形鼎,它有3個固定的腳,相當于將鍋架和鍋結合到了一起,設計十分實用。
在罐形鼎下方燒上柴火,再將蔬菜和谷物放進去加上水一起煮,煮好就是一鍋鮮美的蔬菜粥了。
若是想改善伙食,還可以將大塊的肉扔進去一起煮食。
在冬天喝上一碗熱粥,比起最初的吃生肉不知道好上了多少倍。
到了夏商周時期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用陶土制作而成的炊具已經被青銅器替代。
青銅器制作而成的炊具十分堅固,根本不害怕會破碎。
相對于陶土做的各類炊具,青銅制作的炊具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還有了專屬的作用。
例如鼎專門用來煮肉和招待賓客,不過到了秦漢時期,鼎幾乎退出了炊具的行列,成為了香爐亦或是隨葬品。
甗(yǎn)則類似于現在蒸鍋,主要就是用來蒸食物。
它上半部分可以用來放置需要蒸煮的食物,下面則裝置著水,這樣的設計實在是巧妙!
在那個時期還有很多樣式的炊具,每個炊具都有特定的作用,這也體現了古人的聰慧所在。
然而在秦漢時期,除了各種炊具有了質的飛躍,就連餐具也變得豐富起來。
在炊具上,依舊是使用青銅作為原料做成各式各樣的炊具。
例如鍪(móu),它的樣式就是一口大鍋的模樣 ,一看就是用來煮食物的容器。
鍪還可以和甑一同協助用來做飯,甑是可以用來蒸食物的器具。
如果有需要熱的飯菜,就可以將它乘入其中,放到鍋內溫熱。
在秦漢時期餐具也變得多樣化,例如鼎、俎、敦、盤、案、盛、碗、箸、匕等等,每一個餐具都有專屬的作用,看來古人的生活也是十分精致啊。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人們已經學會了冶鐵的工藝,只是當時對于鐵的冶煉還不夠成熟。
因此,人們雖然用鐵制成了鐵鍋,但由于工藝的不完善,用鐵鍋制作出的菜品顏色和味道上都是一言難盡,這也導致了鐵鍋在當時并不流行。
當時用的最多的還是青銅制作而成的炊具,但人們對于鐵的發現,也為後來鐵鍋的流行埋下了一顆「種子」!
到了北宋時期,人們對于冶鐵的工藝愈發熟練,鐵的產量也因此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老百姓也因此得福,北宋時期幾乎家家戶戶都用上了鐵鍋。
有了鐵鍋,宋朝人也研發了許多做飯的新方式,例如炒菜。
鐵有一個特性,那便是傳熱快,人們在鍋中放入肥肉時發現能形成動物的油脂,香味撲鼻。
于是宋朝人學會了用肥肉提煉豬油,再用豬油拿去炒菜,那味道別提有多香了。
即便是只用豬油炒青菜,也比清水煮出來的青菜好吃。
這在當時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鐵鍋的誕生為人們的味蕾帶來了更新的體驗。
鐵鍋因其能炒菜,在北宋的名氣那是越來越大,甚至還因此傳到波斯。
波斯的商人得知鐵鍋如此神奇,
據說,不僅如此,當時的外國友人還將鐵鍋視為稀世珍寶般的存在。
在沒有鐵鍋時,我國世世代代的祖先們,用他們的智慧做出了各種炊具。
從最初的吃生肉,到用陶土、青銅,再到用鐵鍋炒菜。
每一個階段都是祖先們用無數次試錯,才將炊具不斷進化到完美的地步。
如今的社會已經不愁吃穿,但我們也不能忘懷古人做出的貢獻!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