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人類的餐桌上最常見的食物就是肉類。
但是,卻很少看到有人吃食肉動物的肉。
食肉動物的肉更多,人們為什麼不吃他們?
不吃難道是因為食肉動物的肉不好吃?
其實在很久以前,人類祖先是吃素的。
在幾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靠采集野果、樹葉、塊莖等維持生計。
南方古猿長期生活在雨林里,憑借天然資源生存。
雨林里生長著各類植物,古猿采集嫩枝、樹葉、花果為食。
穿梭在熱帶叢林中,寬大的手掌和高挑的個子使他們可以輕松采集樹林里的果實。
那時候祖先的身體構造和現在動物園里的猩猩相似,身體各項器官還沒有進化,只能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後來由于受到天氣的影響,古猿的食物越來越少,達到了不平衡的狀態。
在260萬年前,地球整體環境都處于溫暖干燥的狀態,林地面積快速減少。
草類繁茂生長,大片草原形成,適宜古猿生存的環境快速減少消失。
生存環境改變,為了活下去,祖先們開始尋找新的食物來源。
在250年前,人類祖先有一部分選擇食肉。
伴隨著草原面積越來越大,食草動物也越來越多。
動物死后,祖先們便會吃它們的肉。
但是這時期祖先們依舊靠大量草本植物生活,肉食只是很小一部分。
隨著石器的出現,祖先可以方便取食肉類。
用石刀石錘將肉與骨頭分開,雖然當時人們的牙齒并不適合撕咬生肉。
但有了這些工具切割后,吃肉變得容易多了。
吃生肉對人體也會造成許多影響,肉食縮短了腸道,許多營養都被用于大腦開發了。
在火為發明之前,人類吃肉非常少,血淋淋的生肉沖擊著人類的視覺。
在160萬年前發現了最早使用火的痕跡,但人們在能控火后才開始吃熟肉。
祖先一開始都是又矮又瘦的,後來進化成直立人,才有了人類的樣子。
這期間為了供應身體所需要的能量,高熱量的食物是必不可少的。
肉類含有大量的能量,在大腦和四肢進化過程中,草本植物已經無法滿足人類所需的蛋白質。
因此,人類通過吃肉來攝入豐富的能量,供應[生·理·需·求]。
首先,肉食性動物大多都是猛獸,獵殺難度大。
從食物鏈來看,雖然動物性食物的營養成分遠高于植物性食物。
食肉性動物身體器官更適合捕獵,它們通常都擁有敏捷的速度和感知能力。
而且肉食動物的牙齒比食草動物更加銳利,萬一被咬到,血止不住地流,捕殺的風險大大增加。
人類如果想要使用兇猛的肉食動物,需要集體行動進行圍攻。
這不僅消耗了更多資源,還有可能損失慘重。
人類早期生存的環境本就十分艱難,定不會為了吃肉,去與之對抗。
在食物鏈中,不同營養層級之間的能量傳遞存在效率問題。
人類想要獲得相同數量的食物熱量,吃食草型動物更方便。
祖先想吃肉為何不選擇相對好抓一些的動物呢?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祖先就開始飼養動物。
起初是有目標地將野外的動物抓回家,慢慢飼養馴化,成為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
飼養豬牛羊等食草性動物。
人們發現它們容易控制,繁殖能力強,適合馴養,但肉食動物不具備這些特點。
它們有很強的領地意識,充滿攻擊性,無論是圈養還是放羊,飼養程度都相當困難。
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動物數量越少。
因為肉食性動物需要花費許多體力去捕殺其他動物,攝入能量來源比較少。
在自然環境中,生物會在不經意間社區一些有害物。
如果攝入過多,長期堆積在體內,會產生許多影響。
肉食性動物處于食物鏈最頂端,它們攝取有污染物的可能更多。
即使人類的胃酸很強大,但腸胃功能容易遭到破壞。
吃食肉動物也會把一些有害物質吃進體內,影響生命安全。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正常情況下一天要吃一頓肉。
科學研究表示,肉類食品中的脂肪和蛋白質可以刺激人類的大腦。
肉類充滿又會,吃了之后讓人開心,產生滿足感。
現在許多人已經不再只是為了簡單填報肚子去吃肉,而是更欣賞美味的體驗。
吃肉的過程比吃飽更讓人快樂。
寒冷的冬天,人們總會圍在一起吃烤肉。
五花肉的脂肪被火烤得吱吱冒油,光是「呲呲」聲和氣味,都能勾起人類的味蕾。
肉類本就富含的谷氨酸也會增強食物鮮美的口感,讓人吃了還想吃。
在烤肉店里,大家圍在一塊邊吃飯,邊暢想未來,增進感情的同時,還能品嘗到美味的食物。
除了素食主義者,吃肉已經成為成為人們日常的習慣。
在許多節日聚會上,肉菜是必不可少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人們對肉質的期待。
肉類帶給我們的滿足感,是素食達不到的,同時它還提供了人體大量的蛋白質來源。
滿足人體正常發育需求,讓人得到豐富的能量。
肉類中富含的鈉元素,對心臟和神經系統非常重要。
肉類含有大量的谷氨酸,是一種自帶的調味劑,能夠直接刺激人的味蕾。
這也是燒烤肉串比素食更吸引人的原因所在。
在烹飪過程中,肉類里的脂肪和肌肉組織發生了肉眼無法看見的復雜變化。
原本是一塊紅白相間的豬肉,經過加入一些調味料后,變成美味的紅燒肉。
香料夾雜著原本的肉味,在空氣中一三直接刺激人的嗅覺系統,產生強烈的食欲。
或許有人看著桌子上全是素菜根本吃不下飯,但只要沾一點葷腥,他可以連吃兩碗。
但是,也有一些人開始反思吃肉的必要性,在他們眼中認為精神需求更重要。
精神上想要得到的滿足,不一定非要通過吃肉來滿足。
甚至有些商家還會做出能防止肉類鮮美氣味的噴霧,只需輕輕一噴。
除了吃的口感不同,但都能讓人們體驗到吃肉時的味道。
其實攝入大量的肉類,人體攝取足夠的能量后,消耗不掉的熱量就會轉化成脂肪存起來。
炸雞、燒烤味道鮮美,它們都屬于油炸食品。
愛吃這類食物的人肚子上的肉都不會少,這就是因為油脂攝入過多導致的。
但是并不能說所有的肉類都會使人體變胖。
在減肥過程中,專業人士會建議吃一些瘦肉補充人體每天必需吸取的蛋白質。
例如雞胸肉,是一種熱量較低的食物,熱量只有脂肪的一半。
但是,它卻容易讓人產生飽腹感和合成肌肉的能力。
無論是練肌肉的時候,或是減肥的時候,肉類都是我們必須攝入的食物之一。
在有些人觀念里,不吃肉就不會胖是錯誤的,而是應該少吃些碳水食物。
同等重下的米飯的熱量,要遠高于瘦肉的熱量。
其實我們所需要的并不全是肉類,只是肉類中含有高量蛋白質。
肉類食物可以烹飪出各種美味的食物,給生活帶來不同的樂趣。
但是不管是那種極其健康的食物,只要攝入量超標,身體各項器官能以承受。
導致熱量堆積,從而引發肥胖,還容易患上各種疾病。
我們在享受美味健康食品的同時,要嚴格把控好每天攝入量。
在減肥過程中,千萬不能節食,不然不僅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不久后還會反彈。
人吃肉食動物成本很高,人們在思考之后會自然選擇更容易獲取的食草性動物,但并不是因為它不好吃。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