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春秋時期,晉國是實力最強的國家,不管是領土面積,還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都是其他小國望塵莫及的。
所以春秋時期的史書,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晉國而展開的。
在一個夜黑風高,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一個盜墓賊正在挖掘陵墓,他原本是想盜取一些金銀珠寶,陪葬首飾。
結果卻意外發現了一個驚天秘密!意外揭曉了千年前被埋葬的歷史真相!
而這一因盜墓而揭曉的歷史真相,改寫了上古時期的歷史,但也留下了難以彌補的遺憾!
那日,一個盜墓賊在今河南汲縣的一處陵墓內進行盜竊。
他原本只想盜取些金銀財寶,畢竟這個陵墓甚是龐大,規模宏偉,但走進去卻發現,偌大的陵墓內,竟然沒有任何金銀珠寶,有的只是一串串用繩子串起的竹筒。
盜墓賊氣得直跳腳,他辛苦了半天在此盜墓,盜來的卻只是一堆破竹筒,他怒火中燒,一把火將這堆竹筒點燃,然后繼續前進尋找財寶。
竹筒是易燃物,燃起的熊熊大火將官兵引了過來。官兵將盜墓賊逮捕,并帶走了未燃毀的部分竹筒。
竹筒隨后被運送到了洛陽,被一些官員研究后發現,這些竹筒竟然是戰國時期遺留下的竹筒。
而竹筒上的文字自然也是戰國時期的文字,晉國人不識這些字,需要一段時間的研究。
當晉武帝得知此事后,命令全國最有學識和極具權威的專家學者對這些竹筒展開調查和研究。
可惜,這些竹筒在被運到洛陽時,已經被燒毀的殘缺不全,全國各大專家費盡心血,耗費了大量時間才將這些竹筒上的字整理翻譯了出來。
而最后得出的結論,震驚史學界。
竹筒上記載的有:《紀年》十三篇、《易經》二篇、《國語》三篇、《名》三篇、《瑣語》十一篇、《大歷》二篇、《穆天子傳》五篇等。這些都是戰國時期的重要文獻,多數已經失傳。
其中,《紀年》十三篇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史書,堪稱無價之寶。
為什麼會稱它為無價之寶呢?因為《紀年》十三篇中,記載了上古時期,從黃帝到魏襄王,接近兩千年的歷史。
秦國時期,秦始皇焚書坑儒,將各國的史書皆燒為灰燼,這無疑對中國史界造成了莫大的損失。
即使有部分史書遺留了下來,但也是經過官吏修改的,稱之為正史有失偏頗,而《紀年》十三篇原原本本的保留了下來,是魏國的官方史書。
即是魏國的史書,也是晉國的史書,眾所周知,當年韓國趙國魏國三國分晉。
晉國是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占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所以晉國的史書,也是最具權威性的。
所以《紀年》十三篇被稱為無價之寶,因為它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寶貴資料。
所以晉武帝對這些竹筒極度重視,《紀年》十三篇也被晉國專家大臣整理成了《竹書紀年》,雖然西晉後來滅亡,這些竹筒全部遺失,但好在被寫進書本的《竹書紀年》沒有被毀滅,完好的保留了下來。
那麼《竹書紀年》中,到底記載了哪些歷史呢?
首先,竹書中對于上古歷史的記載非常全面,從堯舜禹實行禪讓制,再到堯傳位給舜,舜又傳位給禹。
而這些帝王,在歷史上都是十分開明的明君,是造福百姓的統領者。
但竹書中卻不是這樣記載的,竹書中,舜為了爭奪王位,將堯囚禁了起來,并且還阻止堯的兒子丹朱來見父親。
這足以看出,早在上古時期,就存在宮廷王位斗爭,每個帝王上位,都是踩著別人的尸首上來的。
但是在儒家的記載中,堯舜禹都是受人敬仰的上古明君,他們的上位,都是前任禪讓而得的。
如此來看,儒家推出的是傳統美德,記載的歷史難免有些理想主義,而真實的上古歷史,是充滿黑暗的。
同時,竹書中還記載了商超的建國功臣伊尹。儒家史書中,記載的伊尹是個千古忠臣,在湯去世后,其子太甲繼位,但是太甲昏庸無能,沉迷美色,貪圖享樂。
于是伊尹便將太甲囚禁起來,令其反省,面壁思過,從而太甲洗心革面,奮發圖強。
但是竹書中卻是這樣記載的,伊尹其實是將太甲流放到了偏遠地區,自己當上了帝王,後來太甲歷經千辛萬苦再次跑了回來,除掉了伊尹,重新奪回了王位。
那麼一直被歌頌的上古忠臣伊尹,實則是個奸臣,謀權篡位的逆臣。
如此來看,儒家記載的上古歷史,很多都被特意美化了。
若不是這個盜墓賊的無心發現,恐怕這些竹筒早就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遺失,那麼這段上古時期的歷史,將徹底消失,這段真相,也將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