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暑難扛。
每到夏日來臨,大家都巴不得不出門,在家享受空調和風扇的涼爽。
就算出門也會帶上一把遮陽傘,涂一層防曬霜,還會喝冷飲吃雪糕。
但是,在沒有空調風扇,甚至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又該如何扛過高溫?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古人將如何智慧避暑!
避暑古來今往無非是幾種方式,吃的穿的住的。
在吃這方面,現代人有更多的選擇,比如冰激凌、涼飲等。
但這都要建立在有冰箱的基礎之上,沒有冰箱一切都是空談。
然而,古人們并非沒有冰激凌,他們有著屬于自己專屬的「酥山」。
酥山類似于現在的冰激凌,吃了能在一定程度上避暑。
「酥」由牛奶制成,將其進行加熱到融化,隨后淋到放了冰沙的盤子中。
然后就形成了一個小山的形狀,再將酥山拿到冰窖里冷藏定型。
等到盤子里的東西都變成冰沙時,就能拿出食用了。
對比現代的冰激凌,酥山口感上肯定是比不上的,但勝在純天然健康。
有時候還要在上面點綴一些東西,比如蜂蜜,蔬果等調味。
這就是酥山的制作方式,也是古代版的「冰激凌」。
而且在古代那個物質匱乏的時期,平頭老百姓想要吃一口酥山就已經十分滿足了。
一般上只有貴族吃得起,到了宋朝時期,很多平民才有了享受的條件。
一些涼飲從貴族階級傳播到了民間,百姓也對其加以創造搭配。
于是就出現了更多的冷飲,有的甚至現在還在飲用,那就是避暑神飲「綠豆水」。
不過,在古代沒有冰箱也無法制成冰塊,古人又是從哪弄來的呢?
其實冰塊的來源在古書上早有記載,將冬天的冰儲存下來。
為了將冰塊完好無損保留到夏天,古人又發明了「冰鑒」。
在古裝劇《延禧攻略》中,有一幕就出現了冰鑒,中間放有冰塊,周圍放上瓜果,置于室內。
冰鑒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是由青銅器制成。
後來加以改造和完善,保證其保鮮效果。
但是,這些大多建立在有錢的基礎上,在古代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受到。
除了在吃的上面解暑,其實最簡單的方法是穿著上。
包括在現代,人們到了夏天就會穿上短袖,短褲,腳蹬涼鞋。
但在古代不能穿如此暴露的衣物,影視劇中一年四季也總是長袖長衫。
那麼古人穿那麼齊整真的不熱嗎?為啥不穿短一些呢?
其實是我們想錯了,別看都是長袖長衫,可古人非常懂得享受,衣物也都很輕薄。
就拿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來說,雖是長袖,但總重量僅有48克。
就算是放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也很難做出一件同質量48克的長袖長衫。
古人的衣物都非常的輕薄透氣,材質一般是絲、棉、麻等天然的材料。
這些材質本身就很輕薄,質地柔軟親膚,同時又很透氣。
夏日炎炎時,汗水能夠被這些材料吸收,保持身體的干爽。
穿著天然材料制作而成的衣物,不會有負重感,也不會覺得高溫難捱。
隨著朝代的不同,唐朝相對更開放,女子穿著上更為清爽,自然不會感到炎熱。
到了宋朝時,人們又發明出了馬甲,還是無袖的,自然也是非常清爽的。
與此同時,一種用竹子做的衣物也出現了,有「
竹衣由竹絲制作而成,它在排汗和透氣方面更為出色。
但因為制作困難、程序復雜繁瑣,對做工的要求極高。
因此,竹衣也只是古代的有錢人能穿得起。
除了在吃的和穿的方面下功夫,還有一種避免太陽直射的避暑方法。
包括現在,我們夏天撐著太陽傘,理論上也是避免陽光直射,從而起到避暑的作用。
古人往往也會躲在樹蔭下,或者搭起一個涼棚乘涼。
這種方式最為簡單,能夠直接避免陽光的直射,降低陽光照射的強度。
從而減少熱量的吸收,達到涼爽舒適的效果。
這樣的方式也轉移到了建筑物上,比如貴族會建一個避暑山莊。
直接為自己打造一個涼爽舒適的居住環境,就比如清朝的「承德避暑山莊」。
一般上,這一類的建筑物都會依山傍水。
一來風景空氣優良,二來靠山靠水溫度會更低一些。
然而避暑山莊只能去到特定的位置,還有一種方式是將冰塊放在屋內乘涼。
這些方法好是好,對于普通百姓來說還是可望而不可即。
但是貴族有貴族的避暑方法,普通人也有普通人避暑的方法。
眾所周知,地下水是非常清涼舒爽的,夏天用井下的水別提有多舒適了。
而普通百姓也正是用這種方法,他們將井口打在屋內。
夏天就將井口打開,地下的涼風會讓整個屋內舒爽。
冬天的時候,他們就將井口用東西擋住,不讓涼風蔓延到屋里。
除了讓整體氛圍涼下來之外,古人還能通過扇子納涼。
而且扇子價格低廉效果顯著,只不過有些費人力,需要自己不斷去扇風。
在夜間睡覺時,床上的用品也可以用作納涼的工具。
比如影視劇中常常出現的「瓷枕」,瓷器冰涼舒適,夏夜枕著睡覺一定覺得涼快。
不僅如此,還有涼席草席,竹子制作而成的涼席鋪在床上,躺下去瞬間起到降溫的作用。
別看古代沒有空調和風扇,但能夠避暑的方式也是很多的。
古人的智慧也不可小覷,想出了千方百計避暑的辦法。
因此,古人或許沒有高科技的避暑方法,但他們依然能舒適地度過整個夏日。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