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扭曲的異形、暴露的臟器、詭異的墓碑。
當一位畫家聲稱這是自己在地獄的所見所聞,你會相信嗎?
波蘭畫家濟斯瓦夫·貝克辛斯基在一次「意外死亡」后畫出了以上作品,并告知眾人,這就是死后的世界。
看著畫作,沒有生命的鮮活、沒有雨露和花草,色調灰暗、景物怪異,這一切似乎完全符合大家對地獄的幻想。
這些作品讓眾人感到害怕,并因此而遠離這位畫家。
然而,貝克辛斯基本人卻突然慘遭殺害,又一次的步入地獄。
貝克辛斯基究竟遇到了什麼?為何會畫出「死后的世界」?他的兩次死亡又是怎麼回事?
我們需要追溯到1929年……
2
那年2月24日,濟斯瓦夫·貝克辛斯基出生在波蘭的一個村落里。
兒時的活潑可愛,常喜歡和小伙伴在戶外玩耍,他感到現實世界是那麼的幸福美好。
然而好景不長,這一切隨著一場戰爭的爆發,化為了泡影。
在貝克辛斯基10歲那年,德國納粹入侵了自己的祖國,二戰全面爆發。
戰爭讓少年看到了很多駭人聽聞的事件,毒氣室、萬人坑、腐尸上面盤旋著蒼蠅,還有成年人那猩紅而充滿惡意的眼珠,更可怕的是各種各樣的死狀。
這些都讓貝克辛斯基漸漸的感受到生與死之間那條神秘的分界線。
貝克辛斯基16歲那年,二戰終于結束,他和許多同齡人一樣被戰爭耽誤了學業。
此時他們終于能回到學校繼續讀書,而貝克辛斯基選擇了建筑學作為他在大學的專業。
他說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選擇建筑學,是因為更容易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是想要修復戰爭帶來的殘垣斷壁,又或許是冥冥中覺得建筑學能讓自己的夢想得以實現?
總之,在大學里,專心學業的貝克辛斯基是愉快的,他深深地沉醉在建筑的美麗之中。
然而,大學畢業后,貝克辛斯基卻發現建筑學從事的工作毫無趣味。
尤其是剛畢業的他,只能得到建筑工地助理這一類的工作,每天被人使喚著干些誰都能做的雜事,自己幾乎要淪為人群中毫無特點的一個人。
夢想超越現實,也離不開現實。
貝克辛斯基即使內心厭煩,但還是耐著性子繼續在建筑工地上班,私下卻一直在自學攝影、雕刻、繪畫等多種藝術創作技法。
3年后,哪怕父母再三勸說,貝克辛斯基還是辭去工作。
他說:「我真的厭倦了建筑工作,我要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于是,26歲的他投入藝術的懷抱,并以此為生。
那麼,自己該創作怎樣的作品呢?
貝克辛斯基也思考過這樣的疑惑,但沒多久,他就找到了自己的思路,那是他從自己童年和工作經歷中挖掘靈感。
灰暗的土壤、冷色調的金屬、各色粗硬或細軟的電線,再加上貝克辛斯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一個個作品被創造出來了。
可是,貝克辛斯基的作品卻難以得到大眾的認可。
因為他的作品無論是攝影、雕塑還是繪畫,都擁有一種壓抑感。
荒涼的風景、粗糙的物體、失真的臉龐,這些都讓看到貝克辛斯基作品的人產生憂傷和悲涼的感覺。
此時距離二戰結束已經有十多年了,可戰爭的陰影似乎還縈繞在人們的心中,這讓他們更加喜愛那些描繪溫暖美好風格的藝術作品。
既然選擇了這條道路,貝克辛斯基就沒準備回頭,他依然堅持自己的藝術風格,直到那次死亡的到來……
3
巨大的撞擊、尖銳的噪音,貝克辛斯基眼前一黑,他感覺自己的意識好像離開了身體,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
他說不出這是什麼地方,為何會讓自己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很多人出現在自己身邊,左右望去卻看不清臉,人們都在往一個方向走,而貝克辛斯基也有所感覺,隨著人流前進。
在這里,貝克辛斯基看到了很多恐怖的場景,但他卻又覺得有一絲莫名犯人熟悉。
「撲通!撲通!」心跳聲響起,貝克辛斯基眼前一黑,他感覺自己又回到了身體里。
隨后就是一陣陣的疼痛傳來,他艱難的睜開眼睛,看到刺眼的燈光和潔白的天花板。
聽著周圍人的談話,他終于明白是怎麼回事,自己遭遇了一場交通事故,甚至因此而心臟驟停10分鐘,直到現在才被搶救回來。
貝克辛斯基被轉移到病床上接受治療,回憶起那些光怪陸離的所見所聞,他忽然明悟,「原來我看到的是死后的世界啊!」
在此之前,貝克辛斯基的作品雖然也是灰暗的色調,但人們總能看出其中想象的部分。
直到這次交通事故發生,恢復之后的貝克辛斯基畫風漸漸改變了。
詭異的無臉人群、似曾相識的風景、形態各異的尸體,貝克辛斯基的作品讓參觀的人一陣毛骨悚然,還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好像也在哪里見過這些東西。
對此,貝克辛斯基這樣說:「我只是想把自己看到的東西,畫得像在夢中攝影的一樣。」
有心人一查證,立刻發現了貝克辛斯基最近那場死而復生的交通事故事件,此時再看貝克辛斯基系列畫作名稱「死后的世界」,一切有了答案。
在貝克辛斯基心臟停止跳動的那10分鐘,這位畫家看到了死亡的世界,死而復生之后,他將自己看到的東西畫了出來,因而引發眾人的恐懼。
從悲涼和憂傷,到恐懼和詭異,貝克辛斯基的作品風格改變了,但他的生活卻沒有改變,不欣賞他作品的人依然不為所動,而喜歡他繪畫風格的人更加喜愛他的新風格。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好問題。
從古到今,人們一直研究生命,如何活得更久、如何避開死亡,可是真正面對死亡,又有幾個人能平靜對待呢?
貝克辛斯基的創作引發越來越多的人參觀,他也被人們稱為「地獄創造者」、「守墓人」、「重口味畫家」,而眾人的觀點分為以下兩種:
一部分人相信這是死后的世界,還宣稱自己也在夢中見過。
另一部分人,則一口咬定這是畫家的營銷手段,世界上根本沒地獄,死亡就是終點。
面對眾人的爭論,貝克辛斯基不置可否。
過去他的風格就富含大量的空想元素,如今人們以此認為那些「死后的世界」是自己的幻想又何妨。
其實這也與他的性格有關。
藝術家的性格大多都很有特點,而在人們的想象中,像貝克辛斯基這樣畫風恐怖的畫家,性格一定也有不少詭異之處。
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
在家人和朋友面前,他是風趣而幽默的;在同行和觀眾面前,他是健談且博學的;而在陌生人的面前,他是寡言卻豁達。
這樣的性格也注定了貝克辛斯基不會激烈的為自己辯解,而是更關注過好自己的生活,其余都獻給了藝術,不為世俗的眼光而煩惱。
也許在人們看來,貝克辛斯基的畫風猙獰、恐怖,多看幾眼甚至會產生不適感。
但是,作者本人卻不是這樣想的。
4
即使見過死后的世界,甚至創作死后的世界,但貝克辛斯基卻認為自己的作品包含了很多樂觀、幽默的成分。
他將「地獄」帶來人間,不是為了帶給人們恐懼,而是希望觀眾能夠從猙獰的畫作中體會到活著的美好,更加珍惜這個和平的世界。
為此,貝克辛斯基多次將自己的畫作進行展覽,希望能喚醒那些生無可戀的參觀者,讓他們因為恐懼而珍惜生命。
雖然生在二戰前,貝克辛斯基卻是個很「時髦」的畫家。
并且,他發現一個好東西。
也就是「電腦」。
那是1990年,在那會兒,電腦還不流行,但貝克辛斯基卻已經察覺出未來的潮流。
并在此后,將自己最主要的創作方式更換為數字媒介端口。
換了創作方式,他的作品依舊是極簡風格,用那些簡單到極致的背景來搭配超越自然的人體和事物,這樣獨特的畫風讓貝克辛斯基在畫壇擁有著極強的辨識度。
是啊,藝術家不一定引領潮流,但一定不能不懂潮流。
后期的貝克辛斯基作品都是用數位記錄下來的影像,這也是我們今天看到他的作品有很多都保存完好的原因。
從小在二戰的煙火中長大,貝克辛斯基早早就明白,要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而那次生死徘徊的10分鐘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
可惜的是,現實卻很殘酷……
1998年,貝克辛斯基的妻子因病去世,這個不幸的消息讓畫家失落了很久。
他告訴自己,「死后的世界我已經見過了,我也已經69歲,不年輕了,過不了多久我們就會在那里重逢。」
他原以為這樣的壞消息不會有很多,可在1年后的圣誕夜,兒子托馬斯也去世了,兒子死于自盡,而雪上加霜的是,是他這個父親發現了兒子的尸體。
白發蒼蒼的貝克辛斯基再一次見證了親人的離世,這讓他再次陷入悲哀。
他想起了妻子死后那段時間,自己在家里的客廳釘出的一副作品,還寫著「我去世后轉交給我的兒子」。
可現在,自己這個老父親還在人間,兒子卻已經前往死后的世界。
2002年,那是貝克辛斯基最后一次展會,他忽然說了一句話,引來人們的深思。
「我們都將得到死亡,死亡也確實可怕。但我怕過程中的痛苦,而不是死亡帶來的虛無。」
然而,有時我們越是不想遇見什麼,反而會被命運捉弄。
貝克辛斯基幾年后體會到了這一點。
2005年2月22日,這是他76歲生日的前兩天,有人發現這位暗黑風藝術大師被人殺害了。
衰老而虛弱的身體被連續用刀捅入十幾次,這樣的死亡會有多痛苦,讓人難以想象。
更加讓人傷感的是,殺害貝克辛斯基的兇手是他一位畫家朋友的兒子。
這位十多歲的少年多次向貝克辛斯基借錢,但貝克辛斯基沒有借,于是少年一怒之下,便舉起了那把尖刀……
這位后半生都在創作「死后世界」的波蘭畫家終于去往了真正的死亡世界,那是初見還是重逢,誰也說不清楚。
5
曾有人問貝克辛斯基,為何不給自己的作品取名?
他說:「一幅藝術作品,是由創作者和欣賞者共同組成的,而我不愿意讓一個名字影響了欣賞者的觀點。」
一個想象力豐富的畫家,即使風格較為陰森恐怖,還因此不受大眾喜愛,甚至在他的祖國波蘭也不受歡迎,但這也不能影響貝克辛斯基擁有樂觀而豁達的心態。
他是見過地獄的人,更是將地獄帶來人間。
他的藝術作品需要謹慎觀賞,那畫筆下的詭譎場景,甚至讓很多人只敢在白天觀看。
他見證了歷史,也組成了歷史,無論是重口味藝術家,還是「守墓人」,都讓我們看到了更廣袤的世界。
生存和死亡,我們都更加向往生存,可是死亡也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
也許就像貝克辛斯基說的那樣,見過死亡會讓人更加珍惜當下的人生,而這就是貝克辛斯基這樣的「另類」藝術家存在的價值。
你還知道哪些經歷傳奇、作品離奇的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