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原子彈炸過是怎樣一種體驗?相信能夠回答這一問題的人,非曾經遭受過核彈災難的日本部分國民莫屬,尤其是有親人因此喪生的人更會記憶猶新。
有西方媒體喜歡用「人間煉獄」來形容當時的場景,短短的數分鐘就能夠將一座城市變成廢墟,把爆炸中心范圍內一切物體變成灰塵的能力,也徹底震驚了人類。
日本的廣島和長崎用自身的慘狀,告訴了人們兩個答案:第一戰爭很可怕,第二核武器很可怕。在那之后人們對這件無意間制造出的武器諱莫如深,并施加了重重的使用限制。
時間過去了近八十年,如今的廣島,長崎變成了什麼樣子?當年的核彈爆炸又帶來了哪些改變呢?
一首用印度梵文吟誦出的詩詞,出自一位名為奧本海默的人之口,而他正是近代原子彈之父。
詩中描述的正是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爆炸時的場景,這個場景震驚了包括奧本海默之內的所有人,當時的他就斷言這是一種危險的武器,也毫不隱晦的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暫且不提科學家們對于難測的未來的擔心,當時正在德國會見斯大林的美國總統,卻因為得知武器試驗成功并威力大大超乎預期而歡欣鼓舞,甚至連說話的聲音都大了幾分。
不過由于見識過核彈真實威力的人不多,對于其能夠起到的作用也缺乏準確預估,在很多人的眼中核武器是神秘且不真實的,直到1945年的廣島核打擊。
在核武器落在日本土地上之前,二戰末期的形勢仍不明朗。因為當時以日本天皇為代表的主戰派,還對戰敗后的國際地位保持著極大的信心,換言之就是不承認自己的失敗。
如此態度強硬的敵國,加之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表現出的強硬,似乎一切都已經為美國向日本進行核打擊提供了前提,自此廣島和長崎兩個城市的毀滅已經開始了倒計時。
其實在美國擅自開啟核打擊之前,美國國內對于核彈的使用位置有過爭議。有人建議優先在日本的無人區域投下核彈,以起到威懾和進一步實驗的目的。
然而在當時的美軍方認為,在核彈本身技術水平不成熟的條件下,如果在無人區試驗存在失敗的可能性,況且如果提前警告或許日本人會采取措施,導致威懾的效果大打折扣。
當核彈研制成功之后,也就意味著未來是否使用,對誰使用已經不再由創造者決定了。為了解決核彈的投放問題,美國還動用了剛剛問世不久的洲際遠程轟炸機。
這種轟炸機名為B29,為了能夠容納長達3米的原子彈,軍方還對轟炸機進行了改裝,取消所有攜帶武器和彈倉,盡量減輕機身重量將所有載重力服務于原子彈。
在選擇投放地點的時候,由于對日本天皇的投降心存僥幸,所以并沒有把目標定在東京的天皇府邸,而是選擇了之前沒有遭受過飛機轟炸的廣島地區。
為什麼偏偏要選擇廣島呢?其實可以把這次核彈投放看成美國的一次核彈實戰。在相對完好的城市進行,在軍方看來可以更直觀的衡量原子彈的破壞能力。
廣島是日本當時排在前十的大城市,其面積約為二十多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三十余萬。同時由于當地存在軍事設施,所以還有不到三萬軍隊駐扎于此。
8月6日,一架搭載著名為「小男孩」的轟炸機起飛,它的目的地是數千公里外的廣島上空。在它之前已經有兩架飛機提前起飛,目的是測量核彈爆炸數據,并記錄爆炸過程。ADVERTISEMENT
恰恰是這兩架飛機造成了誤判——日本本土的雷達,準確的捕捉到了它們的來襲,并拉響警報提示百姓們進入防空洞躲避。
對此習以為常的日本平民,第一時間就進行了避險。按照慣例當美國飛機飛走之后,警報將會解除人們也會走出防空洞繼續日常生活。
殊不知真正的殺器隱藏在第三架飛機之上,對此毫無防備的人們還是遇上了從天而降的核爆炸。帶著降落傘的核彈在距離地面數百米的地方被引爆,此時的轟炸機已經逃到遠處。
根據位于安全距離之外的飛機上的拍攝,爆炸在廣島上空引發了一股上萬米的蘑菇狀云朵。
這次的爆炸在一瞬間,就摧毀了廣島城區內九成以上的建筑物,更有超過三成的內部區域被夷為平地。在這些平地的中心位置,建筑物上面的水泥都溶解成為了半透明的玻璃狀。
至于血肉之軀的平民就更慘了,他們的身體因為高溫瞬間氣化,不但沒有殘軀的痕跡留下,只在地面上剩下了一個個漆黑的影子。
爆炸同樣將數不清的金屬和磚石卷到了半空,待爆炸平息后,這些雜物又一股腦的從空中落下,再次造成了大量的傷亡。
僥幸在爆炸和落物中殘存下來的傷者們,又被爆炸引發的大火點燃,許多人受到了嚴重的燒傷,甚至還沒堅持到救援到來就失去了生命。
然而這些還不夠,由于高溫許多人口渴難耐,不顧危險選擇就近用被污染的水源解渴,導致了放射性疾病的蔓延。ADVERTISEMENT
一個小時后,爆炸引起的灰燼和蒸發到半空的水汽,化成了水滴從空中落下。這種非自然形成的雨水由于水質中含有有害物質所以呈黑色,即人們口中的「黑雨」。
關于廣島核爆炸中到底死了多少人,目前為止仍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據日本自己的統計,死于六日當天的爆炸和沖擊波的人們,就又超過七萬人;
在爆炸發生后的幾周直至幾個月內,由于傷勢過于嚴重離世,和因為核污染過重造成后遺癥的人數也達到了數萬人。再加上由此引起的疾病而后續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十萬。
令人嘆息的是,為了樹立自身的良好形象,美國軍方在駐兵日本后,嚴謹在媒體和其他途徑披露廣島核爆炸的影音圖片,導致了相關的照片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才被公諸于世。
根據相關的文獻記載,「小男孩」的核彈由于是處于試驗狀態,所以并不是最大的,甚至趕不上世界上第一顆核彈的威力。
沒過多久,美國又在日本長崎市投下了另一顆原子彈。真正讓日本天皇產生了恐懼,可以說兩顆原子彈是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主要原因。
距離廣島核爆炸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如今的廣島等地變成了什麼樣子呢?
如今的廣島已經重新恢復了城市的樣子,生活和工作在這里的人數也不算少。廣島當地也建起了核爆炸紀念碑,以悼念那些死在原子彈下的冤魂。
或許很多人好奇在爆炸平息了多年以后,是否當地仍然有核輻射存在呢?這個答案可以從另一個受污染地區,切爾諾貝利的現狀得到啟示。
按照科學推測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可能達到數十上百年的時間,盡管核彈的爆炸早已平息的,但其留下的核污染卻將會長期存在。
然而在地少人密的日本,盡力利用每一寸土地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所以并非廣島已經沒有了核輻射,而是生活在當地的人們只能選擇無視它的存在。
論起如何與核輻射和諧相處的經驗,恐怕沒有人比日本民眾更加了解了。只要政府出頭拿出一個「安全符合生存條件」的檢驗結果,人民也只能硬著頭皮接受了。
諷刺的是,數十年后的今天,日本民眾再一次陷入了核污染的危機之中,而這次的受污染地點變成了因為核電站泄露受到污染的福島。
唯一不同的是,這一次日本方面在核污染蔓延的時候,并沒有積極的想辦法處理危機,反而采取了把危險擴大化,讓整個太平洋沿岸國家一起完蛋的方式。
而曾經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的美國,不但沒有受到任何的譴責和憎恨,反而成為了支持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強大后盾。
把憤怒發泄在鄰居,而不是殺掉數十萬日本人的仇人身上,恐怕只有日本政府才能夠作出這種邏輯詭異的事情來。
目前日本開始了第二次排海,隨之而來的還有高達六級的地震和海嘯。有人猜測所謂的排海不過是一種掩飾,而日本的真正目的是在試驗自己的核武器,這一點我們需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