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獎」這三個字放在今天都是一種極大的誘惑。
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年底還能拿錢這誰不高興。
而在古代也是同理,上朝的官員也是打工族拿著每個月的固定工資。
那在古代上班的官員會有「年終獎」嗎,他們一般能夠拿多少?
提到年終獎那簡直就是當代打工人的「快樂」。
「年終獎」說白了某個單位在年底的一種變相獎勵。
所以一些企業的職員在期待春節到來的同時,也會期待年終獎的多少。ADVERTISEMENT
而對于年終獎的發放各個單位也都大不一樣,主要還是看老闆的意思。
有的單位可能是直接發紅包,而有些單位則是發放禮品。
但無論是哪一種形式,對于「打工人」來說都一種安慰。
起碼兢兢業業工作了一年的時間,年終獎更像是一種對自己的認可。
但在這里還有一些嘗常識,不是每一個公司都會發放年終獎的。
如果是在一開始入職的時候就在合同里明確寫著的話。
那就是必須要有的,因此對于合同里所屬的內容也要仔細核實。
畢竟上班就是賺錢為了養活自己,這可馬虎不得。
那同樣是上班打工的古代官員,他們是怎樣的。
他們也是拿月薪我們也是,更何況古代的官員還是為朝廷辦事。
他們會不會有「年終獎」呢?在古代的年終獎又叫做什麼?
對待有沒有年終獎的這個問題,答案是有的。
只不過在古代的時候,「年終獎」還不叫做「年終獎」。
它的存在距今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可見那個時候的古人就有了這個意識。
同時也不免令人好奇,既然「年終獎」
那麼他們會發什麼東西呢,換算到如今的人民幣又是多少錢。
在古代的「年終獎」叫做「臘賜」。
說白了春節一般都是在臘月,給的賞賜那不就是年終獎。
在宋代時官員們的工資確實有不少,每年年底的賞賜種類也確實很多。
但月薪的上漲與年終獎就形成了正比,年終獎與東漢時期相比有著較大的差距。
所發放的物資差了將近一半還多,后面在隨著歷史的發展。
逐漸就演變成了沒有實在的物,變成了另外的一種形式。
由朝廷直接撥款給下面的單位,而這筆錢也不是讓他們發給官員的。
可已讓他們當做是一種本錢,主要的用途主要也是在于做生意。
但是那個時候官員哪里有閑心去做生意啊,
每天光是朝廷派發的人物和下部需要處理的事情都已經夠他們忙的了。
那麼這筆用來讓他們做生意的錢怎麼辦,難不成要被收走嗎?
其實不然他們可以通過將這些錢借給百姓們,有想要創業的可以拿去用。
等到這些借錢的百姓賺錢了之后,自然就會連本帶利的還回來。
本錢自然還是要還給朝廷的,一些蠅頭小利也就全然讓他們分了。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說是一種變相的「年終獎」吧,
畢竟有總比沒有強不是,畢竟一個府還有幾十口人等著吃飯。
能省一點是一點,也是朝廷的一份心意。
而在之前的秦朝也有著「年終獎」的習俗,他們不發錢。
發的都是一些裝竹簡使用的袋子,雖然看上去不是很值錢。
但是將把它拿到民間去賣的時候,往往也能夠賣出一個好的價錢。
其中主要決定價格的原因還是在于口袋的材質。
攢的袋子多了自然也就能夠賣上一個好的價錢,
積少成多這一詞語既然存在,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而從這也能夠看出,早在幾千年之前的古人對于員工福利還是挺在意的。
說起來它能夠追溯到東漢時期,可見其歷史久遠。
在那個時候除了有「臘賜」以外,還有一個「春賜」。
而所謂的「春賜」就是立春的賞賜,兩者在物質上也有著明顯的區別。
臘賜要比春賜的東西多,所賞賜物品的價格也更高。
不同的品級有著不一樣的賞賜力度,就好比是業績的比較吧。
品階越高自然賞賜也就越多,畢竟能者多勞嘛。
他們中間品階最高人的工資,如果換算成如今的薪資水平的話。
在六到七千左右,而他們的年終獎比一年的工資還高。
從這也能看出東漢時期的經濟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而隨著朝代之間的更換,年終獎的賞賜也逐漸變少形式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尤其是在明朝的時候大變,不僅沒有年終獎。ADVERTISEMENT
甚至有時候還要倒往外拿,有的官員還會從自己的下屬那里扣克。
而下屬也只能「啞巴吃黃連」,在歷史上還有一個專屬的名詞「炭敬」。
但是有不能明著來,所以一般也都是找來一個信封。
表面上似乎是溝通要事,但可能里面往往都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相比之下清朝的還算是可以了,通常他們都以荷包的形式賞賜。
有時候官員也會將這個荷包隨身攜帶,好看的同時還能夠炫耀。
雖然每個朝代的形式都不一樣,發的獎金也不一樣。
但這也卻絲毫不影響年終獎的發放,同時也能夠看出。
那個時候的古人對于「春節」的重視,誰會不想在這一重要日子開開心心呢。
縱觀我國歷史朝代中,對于年終獎的形式各不相同。
而從這里面也能從一定程度上看出,各朝皇帝對臣子的關心。
也能反應當時國家經濟的一個狀況,不論是好是壞。
也都能說明「年終獎」在我國的有了上千年的歷史。
直到今天有些單位也仍能保持這樣的現象,讓員工們深刻體會到了溫暖!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