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各個王朝,大明的皇帝無疑是最剛烈的,后人經常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來形容明朝皇帝。
為什麼明朝會有這樣的美傳呢?細數下來,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其親歷的戰爭自然不用多說,后繼者也都不甘落后。
永樂大帝親自五次出征蒙古,積勞成疾,班師回朝的途中病發身亡;有著「大明戰神」之稱的朱祁鎮于親征蒙古瓦剌被俘;明朝滅國皇帝崇禎即使失敗也不愿逃跑,在煤山自縊身亡;之后南明的諸位皇帝也都是為社稷而死。
歷史上自縊而亡的皇帝自然不止崇禎一位,秦二世胡亥、成漢皇帝李期都是自縊而亡,可為什麼人們提到自縊皇帝想到的卻是崇禎呢?
胡亥、李期之流都是不堪受辱而自縊,是為了逃避現實,而崇禎皇帝也是是兵敗后不想狼狽逃跑而以死謝國,留下書信希望入侵者能善待百姓,二者怎可相提并論。
事實上明朝衰落不是自崇禎皇帝而起,甚至崇禎皇帝本人有雄心、有能力,可為何卻落得個兵敗身亡的下場,要知道那個遺臭萬年的「九千歲」魏忠賢都守住了大明的江山。ADVERTISEMENT
自明英宗起,大明朝便開始走上了衰落之路,朝政不明,外敵起勢,雖然也有幾任皇帝勵精圖治,企圖恢復大明榮光,也出現了張居正、戚繼光等文臣武將企圖救國,但更多的是朝綱禍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明熹宗時期,朝廷不務正業,黨爭成了主旋律,魏忠賢就是在這個時候崛起了。閹黨和東林黨爭斗不斷,魏忠賢靠著明熹宗的信任,大獲全勝,就此閹黨把握朝政。
世人對魏忠賢的評價大都是一代奸臣、禍國殃民,大多影視作品中魏忠賢的形象也是如此。確實,魏忠賢不是一個利國利民的賢臣。
得勢后,魏忠賢蠱惑皇帝沉溺于聲色犬馬中,不理朝政,自己從而大權在握,一手操控朝廷。
在朝廷上排除異己,只要是反對自己的都想方設法的殺害,不少為國為民的大臣都慘遭毒手,「東林黨」就是被其迫害最多的賢臣組織。
在全國勞民勞財的建立自己的生祠,百姓只知「九千歲」不知皇帝;伙同皇帝的乳母客氏殺害先帝和皇帝的妃嬪,只為保住自己的地位;殺害自己的恩人魏朝和王安。
魏忠賢做的惡事區區數百字當然寫不完,那麼多的人命又有多少文字才能承載呢!
然而,魏忠賢就真的十惡不赦,沒有任何值得稱道之處嗎?馬克思說過,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看事物,對于歷史同樣如此。我們在看待歷史人物時一定要用客觀的眼光、就事論事,做出一個全面的評價。
我們大多數人的歷史知識都是一知半解的,影視作品為了藝術性多數都在描述魏忠賢的負面形象,就像前些年大熱的錦衣衛系列電影。
事實上,魏忠賢在位期間的有些作為對于國家還是有益處的。作為一個聰明人,魏忠賢始終知道只有國家宋朝不亡,自己的地位、財富、權勢才有用。
雖然魏忠賢一直在殺害那些反對自己的大臣,但是對于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還是能夠壓住殺心,哪怕是「東林黨」的人。若不是魏忠賢讓袁崇煥、熊廷弼這些名將駐守邊關,恐怕滿清的鐵騎早就踏入了中原。
而且戰時魏忠賢從不拖欠軍餉,糧食、戰備物資也補給及時,所以滿清才被擋在關外數年。
說來可能令人難以置信,雖說明朝后期農民起義接連不斷,但是在魏忠賢掌權期間竟然沒有一起大型的農民起義。這是由于魏忠賢頒布了一些對農民有益的政策,并沒有全然不管農民的死活。
魏忠賢也許是覺得只有國庫充盈了,自己才能撈到更多,所以一直在努力的給朝廷創收。
明熹宗死后崇禎皇帝繼位,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除閹黨,將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鏟除干凈,啟用有能力的官員,準備大干一番拯救大明。
然而積弊深重的朝廷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好轉,這時崇禎的性格弊端開始一一暴露了出來:急于求成,用人多疑,剛愎自用。
在新啟用的這些朝臣無法令他滿意時,竟然又啟用了一批宦官,給予他們極大的權利,把六部的權力架空,剛有所恢復的朝堂之風轉眼間消失殆盡。
內憂未平,外患又起,皇太極起兵攻打北京,崇禎竟然被小小的離間計所迷惑殺了袁崇煥,自此對遼東再也沒有了防衛能力。
慌亂之下,崇禎竟然開始求神拜佛,本土的不行換西方的,剛即位時的雄心勃勃消失殆盡,只留下一地笑料。
政事混亂,接連戰爭,老天爺仿佛也在懲罰崇禎,正好遇到小冰期氣候,大明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終于,人們忍不了了,全國各地紛紛起義,其中就有后世大名鼎鼎的「闖王」李自成。李自成率軍一路高歌猛進打進了北京,崇禎并沒有選擇逃跑,而是自縊于煤山,隨這個自己一心想建設的大明一同而去了。
我們也不能就此得出結論說魏忠賢比崇禎強。歷史的車輪是在不停前進的,魏忠賢在的時候大明雖然已經破落了,但好歹祖宗留下的基業還沒揮霍完,后金給的壓力相對小一點。
而崇禎上位時,家底沒剩多少,后金又開始重拳出擊,偏偏又遇上了小冰期氣候,早已忍受不住的百姓也揭竿而起。把魏忠賢換到如此環境之下,未必能做的比崇禎更好。
歷史的巨輪是無情的,落后就要挨打,再落后就該滅亡了。哪朝哪代都是如此,大明亡了,大清也亡了,當下的我們在回顧歷史時,要全面的剖析,客觀的看待。以史為鏡,以史明志。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