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發展的過程,優秀的謀士能幫助主君贏得天下,但一些愚蠢的主意卻能葬送掉整個國家。
真可謂是:「一言興邦,一言廢邦。」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著名的五大「餿主意」!
在我們熟知的三國故事中,曹操的角色一直備受爭議。
有人稱是《三國演義》刻意突出了劉備的威武精明,因此對于曹操的刻畫有些夸張的成分。
從小到大我們學的曹操的詩歌不在少數,從中我們讀到了曹操的意氣風發和想要統一全國的雄心壯志。
不過,誰能想到曹操也被自己的謀臣「坑」過呢?
東漢末年分三國,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各自占據一方,其中當屬曹操的軍隊最強大。
百萬大軍、糧草充足、武器也是很充裕。因此,在戰場上的局面可以說是壓倒式的。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率領自己的百萬大軍準備吞并東吳,這時劉備與孫權結為同盟準備對抗曹操的這個勁敵。不過在軍隊的作戰上面曹操卻傷透了腦筋。
帶領軍隊南下進攻東吳,需要走水路,但曹操軍隊大多都是北方漢子,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天生就不習水性。
但是東吳在南面,雙方交戰一定是在水上,水戰對于曹軍非常不利。
這時謀臣龐統獻計說「采用鐵索連環計,就是將所有的戰船用鐵鏈拴在一起,再在戰船上鋪上木板,這樣讓士兵在船上作戰猶如在平地一般輕松自如。」
這樣的方法看似有用,可以緩解北方士兵在船上作戰的暈船癥狀,盡量降低水土不服情況,保持原有戰斗力。
但其弊端也非常明顯,將戰船連在一起,活動性大大降低,不能隨時轉移,不利于緊急情況的發生。ADVERTISEMENT
武器、糧食等物品都需要其他船只來運送,還有一個致命問題就是一旦遇到大火,那麼全部戰船都毀于一旦!
可曹操面對這樣的局面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于是決定冒險一試。
但很可惜他的對手是諸葛亮和周瑜,周瑜作為水軍都督自然非常清楚這樣做的弊端,而諸葛亮則是觀察天氣變化。
兩人迅速定下「火攻之計」,利用詐降這個關鍵時刻,借助東北風的威力,將曹操的戰船燒了個精光,甚至沒有動多少兵力,憑智慧就讓這場力量懸殊的戰役結束。
曹操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奮斗了半輩子的心血在一夜之間燒得煙消云散。
這次戰役也被載入歷史,可以說龐統的這個計策真是送曹軍提前「下場」。
武則天作為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都帶有傳奇色彩。
李世民去世,五武則天出家為尼,李治繼位后竟將父皇的嬪妃從尼姑庵接出,給予封號讓其成為自己的嬪妃,最終還取代皇后。
許多人知道的都是武則天逆襲成為狠角色,但殊不知武則天能夠回宮還得「感謝」自己取代的王皇后。
唐高宗李治繼位后,蕭淑妃就受盡皇上恩寵,漸漸變得囂張跋扈。
王皇后作為后宮之主,自然想要的是權力和寵愛雙方面,但蕭淑妃不僅奪走了寵愛,甚至還覬覦皇后位置。
這讓王皇后感到自己國母的身份遭到威脅,她便想再找些美人進宮伺候皇上,以此讓唐高宗分散對蕭淑妃的注意力,也能殺一殺蕭淑妃的傲氣。
這時王皇后便時常向唐高宗提議,將廢妃武則天接回宮中。
武則天出家時年齡非常小,進宮當李世民的嬪妃也沒有享多少恩寵,卻要早早守寡。ADVERTISEMENT
王皇后一直都知道丈夫李治對武則天念念不忘,為了一舉擊敗蕭淑妃這個死對頭,王皇后才煽枕邊風,這讓李治也不顧綱常禮教,立刻就接武則天回宮。
回宮后唐高宗將全部寵愛都給了武則天,蕭淑妃這座磐石也徹底被擊碎。
但王皇后不知道,武則天才不是任人擺布的棋子,她的野心從來不是蕭淑妃,而是皇后之位。
之后武則天便一步步鏟除自己上位路上的障礙,其中我們熟知:親手殺死自己的女兒,嫁禍給王皇后,最終自己坐上皇后的寶座。
王皇后本意是借刀殺人,誰知自己的結局才是最凄慘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雖然壽命不長但是地位卻很高。
在統一六國的征戰、吞并中,李斯作為丞相對秦王朝也功不可沒。
在嬴政還是親王時期,李斯背井離鄉來到秦國對建立大一統帝國提出見解,讓秦王非常欣賞他的才能,特此封為丞相。
當然在輔佐嬴政的道路上,李斯也犯下許多錯誤。
提倡用法家統治國家,黎民百姓受盡壓迫;諫言焚書坑儒,是百家爭鳴文化的毀滅,讓眾多儒生群起而攻之。
嬴政去世時,寫下遺詔將皇位傳給公子扶蘇。扶蘇作為嫡長子,本就應該繼承皇位。
但李斯擔心扶蘇繼位后,將他信任的蒙恬設置為丞相,對自己的權力存在威脅。
況且扶蘇性格正直,跟嬴政的思想不統一,李斯擔心扶蘇繼位后朝廷中的局勢產生大變革,權力不再掌握在自己手里。
這時宦官趙高向李斯提議,兩人一起冒險將遺詔篡改,將胡亥立為秦二世。
李斯起初很猶豫,認為這是大逆不道之事,但在趙高的煽風點火下,兩人一同篡改遺詔。
遺詔頒布后,扶蘇和蒙恬都為了國家、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自盡,胡亥繼位,李斯繼續擔任丞相。
誰知,這竟是他最后的丞相時光,千算萬算沒有算過趙高的狡詐印象。
最終,李斯被趙高陷害,拉上大街被斬首示眾,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想到算計一世竟被他人利用丟掉性命。
除了大臣們的陰謀詭計使得自食其果外,有些皇帝的做法現在看來也是可笑至極。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期間,時常吹噓自己武功高強,還自封「大元帥、大明戰神」等稱號。
蒙古頻繁入侵明朝邊疆,意在對明朝的挑釁。
隨著戰事慢慢擴大化,身邊的太監王振,煽動英宗利用這次機會大展身手,御駕親征對付蒙古侵略者,英宗在這樣的吹噓中迷失自我,即刻就要率領大軍出征。
不顧及朝廷大臣的反對,一意孤行。
最終在交戰中英宗本就沒有什麼作戰經驗,一個小太監能在身邊有怎樣的謀略,大軍行進到土木堡時,王振自作主張讓大軍停下休息等待糧草。
蒙古軍隊一聽到對方在土木堡,那里水資源相當匱乏,立刻就斷了他們的水源,這場戰還沒開打就已經滿盤皆輸。
王振最終被敵人所殺,英宗竟被當作俘虜。
蒙古族更是以此為籌碼勒索明朝,雖然最后英宗回到明朝,但局勢已經改變,在位的已經是弟弟朱祁玉,英宗的名聲一落千丈,明朝也由此從盛轉衰。
如果說哪個「餿主意」對我們近代沖擊力最大,那一定是清王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我國近代史上受盡列強屈辱的主要原因之一。
封建王朝在世界上的地位都很高,尤其是唐朝武力強盛、思想開放,可以說是強國盛況。
其實直到清朝康熙年間,都與外界交流比較多,康熙還尤其熱衷天文、地理等國外的知識。
隨著封建專制的不斷加深,統治者逐漸形成「天朝上國」的思想,認為外來思想只會影響自己的專制。ADVERTISEMENT
于是從雍正開始清朝就開始實行嚴格的對外交流規定,還將許多傳教士趕出境內。
到乾隆時期,閉關鎖國政策徹底形成,與外界交流的信息網徹底消除。
也正是由于這幾十年,清朝最終被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大門,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之后中國開始了血與淚構成的近代歷史。
成功的人無非有兩種,要麼靠著自身過硬的本領叱咤風云,要麼有一雙伯樂的眼睛,能夠找到自己的「千里馬」。
相信很多人死到臨頭才會后悔,如果沒有聽取這個建議多好,但歷史不會重來,所以更重要的是要有自身判斷力,不要被別人的「餿主意」毀掉自己的一生!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